2)第九十七章 战略分歧_燃烧的海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运力最多只能支持四个集团军作战,把后勤保障力量算进去,投入俄罗斯战场上的总兵力不可能超过五十万。问题是,如果要想彻底击败俄罗斯,至少得投入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,因此需要为其余一百万地面部队开辟新的补给路线。

  战前,牧浩洋与戚凯威都把希望放在了大型电动运输机上。

  虽然也有人提出了别的解决办法,比如控制印度洋之后,打通前往黑海的航线,用海运解决问题,但是这些办法都存在局限性,而且会大幅度增加海军的作战负担,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。

  别的不说,海军就没有能力进入地中海。

  此外,像土耳其这类亲美的中立国,暂时不会投靠中国。

  事实上,也正是为了对俄作战,牧浩洋才高度重视大型电动运输机,并且给予了该项目最高优先权。

  问题是,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,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保有量非常有限。

  到二零五三年一月初,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总交付量只有五百四十架,除掉战损与非战斗损失,保有量在四百八十架左右。大陆战争爆发后,空军已把百分之八十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调派过来,只在中东战场保留了大约一百架。即便如此,也最多只能支持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作战。

  按照戚凯威的设想,如果进军乌拉尔山,而且以攻占俄罗斯欧洲地区为目的,至少需要动用十六个集团军,因此需要大约一千六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。如此一来,最快也要到二零五三年底,才有足够的大型电动运输机。这还有一个前提,即在二零五三年,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损失率维持不变。

  显然,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。

  要知道,仅在中东战场上,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战损率就在上升,而且随着伊朗战场上局势发生变化,需求量也会增加。

  据此,牧浩洋提出,在大陆战场上,最好采取较为稳妥的进攻战略。

  按照他的提议,陆军应该放慢进攻节奏,首先在西伯利亚战场上消灭俄军有生力量,等到二零五四年,才考虑进军乌拉尔山。

  显然,戚凯威不会支持牧浩洋的提议。

  他一直坚持,应该在半年之内结束亚洲方向上的大规模战斗,即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,争取在二零五三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翻越乌拉尔山,不然就得拖到二零五四年春季。

  一月六日夜间,两人为此事在元首面前争得不可开交。

  此时,黄瀚林较为倾向于戚凯威,认为大陆战场直接关系到本土安全,有必要加快进攻速度。

  所幸的是,在牧浩洋竭力澄清情况之后,黄瀚林的态度有所转变。

  这也仅仅是有所转变,并不表示黄瀚林不再支持戚凯威。

  为此,牧浩洋提出,应该加强在南方战场上的投入,争取在年内发动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sa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